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the label 传道授业解惑

Motto Collections

You think you know a story, but you only know how it ends. To get to the heart of the story,you had to go back to the beginning.君阅汗青已通史,终局笔亦疏;韶华峥嵘风尘掩,回首觅当初! 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向高处立、就平处坐、从宽处行。 The point is, ladies and gentleman, that greed, for lack of a better word, is good. Greed is right, greed works. Greed clarifies, cuts through, and captures the essence of the evolutionary spirit. Greed, in all of its forms; greed for life, for money, for love, knowledge has marked the upward surge of mankind. And greed, you mark my words, will not only save Teldar Paper, but that other malfunctioning corporation called the USA. Thank you very much.  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王阳明 I've changed careers ten different times since I was 25. I'm heartened by the fact that Henry Ford didn't start the assembly line until he was 60. Raymond Chandler didn't write his first novel until he was 52. Colonel Sanders didn't start franchising until he was 65. And on and on. Ever...

Embarrassing Moments

A radio station in Australia ran a phone-in competition to find the Most embarrassing moment in listener's lives. The final four were: 4th Place While in line at the bank one afternoon, my toddler decided to release some pent-up energy and started to run amuck. I was finally able to grab hold of her after receiving looks of disgust and annoyance from other patrons. I told her that if she didn't start behaving herself, right now, she would be punished. To my horror, she looked me in the eye and said in a voice just as threatening, 'If you don't let me go right now, I will tell Grandma I saw you kissing Daddy's Willie last night.' After this enlightening exchange, the silence was deafening. Even the tellers stopped what they were doing. I mustered the last of my dignity and walked out of the bank, with my daughter in tow. The last thing I heard as the door closed behind me were screams of laughter. 3rd Place It was the day before my 18th birthday. I was livin...

Ten Politically Incorrect Truths About Human Nature

By: Alan S. Miller Ph.D., Satoshi Kanazawa Ph.D. Human nature is one of those things that everybody talks about but no one can define precisely. Every time we fall in love, fight with our spouse, get upset about the influx of immigrants into our country, or go to church, we are, in part, behaving as a human animal with our own unique evolved nature—human nature. This means two things. First, our thoughts, feelings, and behavior are produced not only by our individual experiences and environment in our own lifetime but also by what happened to our ancestors millions of years ago. Second, our thoughts, feelings, and behavior are shared, to a large extent, by all men or women, despite seemingly large cultural differences. Human behavior is a product both of our innate human nature and of our individual experience and environment. In this article, however, we emphasize biological influences on human behavior, because most social scientists explain human behavior as if evolution stops at th...

死结

Image
死结是如何形成的?当我们认为,每一个方面都很重要,每个方面都无法让步,而其中他们的关系有互相牵扯(关系可以简单也可以复杂),死结就形成了。

論心

by zhiliangh 有時候,我們需要站在歷史的高度去看問題。無可否認,我們受到了嚴重的中國唯物主義教育的深刻影響。但也正是如此,有時候,我對於唯心主義卻又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我記得我很久很久以前,看過一句話:心靈的自由是終極的自由。當時,老師的解釋好像是,我們沒有辦法控制別人在想什麼,思想的自由是終極的自由。於是,我對這句話的理解大概就是:無論你們,老師書本廣播電視說一些什麼,我都有自己的理解,這個就是終極的自由。但我近來在看王守仁的東西,他是唯心主義的大家。他的東西讓我想到了很多,正所謂“大音希聲,大象希形”,我沒有辦法用言語去解釋我所想到的東西,只是有種隱約的感覺。 我們,深受唯物主義的教育,所以我們的理科很好。我們可以研究理解一切事務的本質,宇宙的開端,原子的構成。但非常可悲的是,因為我們不曾受到任何唯心主義的教育,我們在理解世界萬物的同時,卻無法理解自己,這個離自己最近的個體。在我看來,從某種角度來說,政治老師是可悲的,在這種教育制度下,他們得用唯物主義的思想來教育我們認識自己。使我們越來越迷失。在我現在看來,唯物主義的本意是研究事物本身的意義研究外物的本質,古語稱之為“格物”;唯心主義的本意是研究我們內心的本質,古語稱之為“良知”。為什么我們現在的人都沒有了良知,是因為他們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內心是怎么樣的。良知的認識和心理學是不一樣的,心理學是格物的范疇,從生物學的角度來解釋人;但從良知的角度來說,每個人的內心都是一個宇宙,都是唯一的,獨立的,有它的獨有的優點和缺陷,不能完全由心理學的角度解釋。“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心,掌握著我們一舉一動,喜怒哀樂,正所謂“意由心生”,要了解它,真的是一個大學問。 現代人,包括我們,內心了解的匱乏,我們總認為,以為,外物可以填補我們內心的缺陷。有的人選擇麻木,有的人選擇瘋狂,有的人不擇手段,有的人自暴自棄。有點很有趣,其實這種內心理解的匱乏,正是經濟騰飛的主動力。它極大程度的促進了消費能力和生產力,人們為了一些他們不需要的東西在拼命工作。這個也是資本主義的生存的原動力。馬克思是一位偉大的經濟學家,他看破了資本主義的本質,創立的社會主義。在我看來,從本質來說,資本主義講究的是格物,社會主義講究的是良知。毛澤東他是一個很偉大的人,但卻錯在了對共產主義的本質的理解。他沒有分清共產主義的信仰和個人崇拜。于是搞出了...

汉字的力量

  人类历史悠久的四大文明,三大文明都在两千年前消失了,唯有中国文明流传至今。为什么?     人类历史上那么多国家被人征服,然后分割,为什么唯有中国被分割不了?     今日,有哪一个国家的人能读懂两千年前原创的诗歌散文?只有一个国家,中国。     人类哪一种文化的音乐、绘画、诗歌,能达到天人合一,意境悠远之美?只有中国文化。     这一切都只因一种东西,汉字。     人类最早创立的文字本来都是象形文字,但只有汉字流传下来。           回想起几年前到欧洲旅游,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欧洲大陆并不大,却会有那么多语言文字,那么多小国家。法国、德国、意大利算是大的,不过如中国一个省那么大。多数国家就象中国一个地区或是一个县那么大。     卢森堡名气不小,实际上从这头到那头只有四五十公里。飞机一起飞,就出国了。象什么比利时,奥地利,也就如西安市这么大一点点。说起来欧洲十四国游,有时一天就可游好几个国家。为什么欧洲到现在都统一不了?     原因是文字不统一。          中国在3000年前的商朝,就能基本上形成为一个文化统一的大国,就在于有了汉字。特别是2200年前的秦始皇,完全统一了中国文字。让中华民族永远成为一个割不裂,砸不烂的强盛国家。秦始皇的贡献真是太大了。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在古老的社会里,高山与河流阻隔,各地有各地的方言,不说北方人听不懂南方人说的话,各省之间甚至地区之间,也听不懂对方的语言。然而汉字出现以后,汉字可以让各地区的人相互交流,读书学习。四书五经虽然各有各的读法,但大家都能看得懂,官方的文书大家都能理解。汉字突破了方言的障碍,让中国人形成了统一的文化。          而外国人所用的拚音文字,突破不了方言的交流障碍,形不成统一文化。各地有各地的语言,也就有了各地不同的拚音文字。语言不同,文字也不同,形不成统一的文化。各种文化间,难以交流和传承。民族之间语言文字的隔离,形成了不同的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     由引可见象形文字的优势和作用。                 本来,人类最早的文字都是象形文字,但有象形文字的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都在两千多年前基本上被游牧民族赶尽杀绝了。以后也就没有人能认识他们的文字。这样的文字也就失传了。     古希腊人借鉴古巴比伦人的象形文字创造文字。然而只借鉴了字形...

不可同食

下列食物不可同时烹煮或同时服食,否则会引起或发生中毒,甚至有生命危险,千万不可疏忽大意。 1、团鱼(水鱼、脚鱼)与苋菜食则死亡。吃空习菜汁可解救。 2、鲤鱼与甘草食则死亡。吃麻油二两可解救。 3、蜂糖与生葱食则死亡。米炒焦研末甘草二两煎服解救。 4、狗肉与绿豆食则肚腹肿大。甘草二两煎水解救。 5、黄瓜与花生食则肚泻。吃霍香丸十克解救。 6、蚕豆与田螺食则绞肠痛。服童小便一茶杯解救。 7、鸡肉与菊花食则死亡。细辛一钱、川莲五分煎水解救。 8、蛇肉与萝卜食则死亡。吃鸡血一两解救。 9、杨梅与鸭肉食则死亡。吃妇人乳汁100克解救。 10、鹿肉与南瓜食则胀肚难受。 11、芥菜与兔肉食则中毒。吃杨梅水50克煎水解救。 12、冬笋与龟肉食则中毒。甘草二两煎水服可解救。 13、冬瓜与鲫鱼食则脱水。吃空心菜汁一茶杯可解救。 14、猪肉与芝麻花食则死亡。空心菜汁一茶杯解救。 15、牛肉与香附子食则生九子疮。甘草二两煎水服解救。 16、羊肉与西瓜食则中毒。 17、洋葱与癞蛤蟆食则中毒。车前子50克煎水服可解救。 18、油煎鸡蛋不可放糖精食则中毒。牛黄五分温开水吞服。 19、鸡蛋吃后不能吃消炎片,食则中毒。吃黄泥水解救。 20、孕妇不能多吃螃蟹,食则流产。 21、吃桃子不能与白酒同服,多服会令人昏倒。 22、发牙的马铃著(土豆)不可吃,食则中毒。 23萝卜:严禁与橘子同吃,否则易患甲状腺肿,因为萝卜有一种叫硫氰酸盐的物质,可转化成硫氰酸,与橘子中的类黄铜作用,成为羟苯甲酸而导致甲状腺肿;忌与胡萝卜、何首乌、人参同食。 24、甘薯:不能与柿子同吃,两者相聚后会形成胃柿石,引起胃胀、胃痛、呕吐,严重时可导致胃出血等,危及生命;也不宜与香蕉同吃。 25、韭菜:不可与菠菜同吃,两者同吃有滑肠作用,易引起腹泻;不可与蜂蜜同吃,同吃会引起心痛;不可与牛肉同吃,同吃会令人发燥上火。要特别提醒们是,炒蔬菜时不要放韭菜。 26、茄子:忌与黑鱼、蟹同吃,同吃会损伤肠胃,老茄子不宜多吃,否则会引起中毒。 27、菠菜:不宜与豆腐同吃,因为豆腐中的钙易与菠菜里的草酸结合,形成不易消化吸收的草酸钙,常吃者会缺钙;不可与韭菜同吃。 28、南瓜:不可与富含维生素C的蔬菜、水果同吃;不可与羊肉同吃,同吃易发生黄疸和脚气病(维生素B1缺乏症)。 29、竹笋:不宜与豆腐同吃,同吃易生结右;不可与糖、羊肝同吃。 30、茭白:不...

天才和庸才的区别

作者:裴明宪    我不止一次听到有人抨击沃伦·巴菲特,说他成为世界首富(现在是第二名)只是由于运气。我认识的一位学术界人士声称,世界上有许多投资股票的人,按照概率计算,肯定会出现几个巴菲特这样的人;另一个学术界人士则附和说,巴菲特的那一套选股策略其实和随机选股没有任何不同,世界首富的名字应该叫“好运气”(Good Luck),而不叫沃伦·巴菲特。      噢,以上只是“正统金融学人士”说出的诸多蠢话之一。要命的是,我的一位在业界工作(做过一段时间交易员)的朋友居然也持有相同的看法:“这个世界上至少有10亿人投资股票,小概率事件是很可能发生的……”      真的是这样吗?仅仅凭借小概率事件就可以在股票投资者中制造一个巴菲特?那么世界上的彩票投资者更多,赌博的人也很多,其中应该早就诞生两三个甚至十几个巴菲特了。当然,彩票和赌博的期望收益是负数,但是它们的收益分布更不均匀,理论上仍然有可能产生一个世界首富。例如,只要连续中2次美国福利彩票头奖,你就可以拥有至少1亿美元的财富;世界上几乎人人都买过彩票,所以基数很大——可是那个幸运的巴菲特在哪里呢?      此外,“随机游走理论”的支持者还面临一个棘手的难题:巴菲特和他的老师格雷厄姆都是收益率极高的投资大师;从概率的角度看,他们都属于“百万中挑一”甚至“十亿中挑一”的不世出的人物。为什么这样两个人物居然同时出现在哥伦比亚大学的商学院,而且一个是老师,一个是学生?这种奇遇发生的可能性,与火星撞地球的可能性相比,究竟哪个更大?      格雷厄姆的运气很好。他的学生巴菲特的运气很好。推崇格雷厄姆的彼得·林奇的运气很好。与以上几个人师从一致的马里奥·加比利的运气很好。这么多运气很好的人都秉承同样的投资理念——价值投资,而且连续几十年都取得了很好的运气。请统计学专家帮我计算一样,这样的奇事发生的概率有多高。看样子,作为价值投资理论的创始人,格雷厄姆不去买彩票真是可惜了。      在行为金融学和信息经济学已经成为主流的今天,居然还有那么多人拒绝接受“有效市场假说”已经破产的事实。某些所谓的权威人士拥有世界上最高的智商,却偏偏缺乏面对现实的勇气。一个巴菲特就把他们吓的魂不附体,加上一个彼得·林奇更让他们无地自容,如果再提到马里奥·加比利和保罗·索金的名字,他们的神经恐怕就要产生无法修复的破损了。      有趣...

某人读《老子》

要是有人劝你别刚强,要柔弱;别聪明智慧,要愚蠢鲁笨,你一定会认为他是个精神病患者。这是一般人的思维和观念,一般人自然是理解不了大智慧先知的高远境界。老子就是这样一位大智慧者。 《史记》中载:“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 ……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 孔子是历代至今被敬奉为比老子盛名得多的圣人。他跑到周都洛阳,向老子讨教礼的学问,老子告诉他,我听说,会做生意的精明商人,总把财货深藏着,看起来好象他空无所有;品德高尚的君子,他的外表谦虚得像个愚蠢迟钝的人。丢掉你骄傲之气和过多的欲望,还有做作的情态神色和不切实际的志向,这些对于你自身都是没益处的。我能告诉你的,就这些而已。老子就是这么个超凡脱俗之人,他对孔子也是如此毫不忌讳,开诚相见,坦诚道出自己的不同主张,不加掩饰地直言指出孔子的缺陷,对其他人便更可想而知了。 孔子毕竟是圣人,他并没有因老子的坦言而难堪,更没有因受责而小肚鸡肠。回去后他对自己的弟子说: “ 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 这是同为春秋晚期时代人的孔子对老子的评价,他的评价可以想见老子其人,也可知其老子在当时的影响。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时期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他曾经在周王朝做守藏室的史官,相当于今天的国家图书馆馆长。他在周室待了很久,见周日渐衰落,于是就弃官离开,隐居世间,从此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落。令人惊异的并非老子弃官隐居,而是老子的长寿。《史记》上载,老子活了一百六十余岁。也有人说他活了两百多岁。还记载,孔子死后一百二十九年,周政府一个名叫儋的太史出关见秦献公,传说这个太史儋就是老子,也有人说不是。太史公只是如实地记录下他之前历史的传说,没下结论。从老子识透尘世,弃官做隐君子这个角度看,太史儋不大可能是老子。且不论这些,老子活一百六十多岁是《史记》的记录。 孔子说:“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人过七十古来稀,《史记》记载孔子活七十三岁,所以他达到了“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老子活了两个多古来稀,可见他真非凡人。 人想长寿,是因为人生难得一回,再则...